走读永兴·板梁古村(一):寻幽古村 梦里板梁
2019-07-04 15:58:01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新湖南客户端 | 编辑:崔玉凯 | 作者:何文静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3074

如若有这样一个小村,古风依旧,不被世人打扰,置身其中,如同穿越历史时空,它是否会让你魂牵梦绕呢?今天,就让我们“走读永兴”摄制组带你走进有着“湘南第一村”之称的板梁古村,全身心投入历史古韵的怀抱,漫步于古村小巷中,享受那片刻的宁静和纯朴。

板梁古村位于永兴县高亭司镇境内,距县里20多公里。板梁村历史久远,初建于宋末元初,强盛于明清时代,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,古村背靠象岭平展延伸,依山就势,村前视野开阔,溪水绕村而下,古驿道穿村而过,是一个中华汉民族宗族式原生态古村落。全村同姓同宗,属汉高祖刘邦后裔,聚族而居。古村内至今仍然保存了360多栋完好无损的明清历史建筑,被誉为文化底蕴最厚重的“湘南第一村”。

要进入古村,先要踏过一座石桥,这也是古时人们出入村子的必经之路。一座三孔九板跨度20米的石板桥,名为接龙桥,传说是将已经走失的龙气接回来每家每户。全桥由九块5米多长、60公分宽的天然整块青石铺就而成,从青石板的凹痕便足以见其历史久远。

佳人倚靠,清风拂过,桥下的河水泛起层层涟漪,阳光洒在河面上,犹如一匹锦缎绵延于此。一座桥,一个人,望着小河,踏着石板桥,此时只觉得岁月静好。

走过接龙桥,村中大街小巷纵横交错、房屋错落有致,青砖绿瓦静默于屋檐之上,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块块青石板缀成的古路,蕴含着说不出的美丽,淡雅的风光、沧桑的历史都掩映于此。一路连绵的青石板路连接着金陵古驿道,往村中走则通桂阳、广东、广西。传说给杨贵妃送南岭荔枝就是通过这条驿道飞马传送的,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

踏着青石板缓行,感受古朴、幽静的气息。拾阶而上,走进松风私塾。板梁先祖崇文,耕读持家是古训,松风私塾是古村中的早期学堂,现存舍宇为清代建筑,由小朝门、天井、塾舍三大部分构成。依托山势,由低至高,逐渐上升,寓意着读书要像攀登台阶一样,诚恳踏实,才能达到所追求的目标。“岩绕象岭俯高岗,势接南衡气脉长。云影迷空浮翠色,松阴点地散清光。”古人们选择这样的环境来建造私塾,足以可见其用心良苦与理想寄托,人文思想与山水环境深深融合。

与松风私塾相连的是一栋奇特的小楼,名曰“望夫楼”,登楼顶可望穿河溪和官道尽头。望夫楼是封建社会的产物,是夫妻情爱的物化象征,古典而优美的望夫楼,承载着古时板梁妇女们魂牵梦绕的情愫。板梁古时乃商埠之地,经商之风十分盛行,男子们乘船顺水外出经商,上至广东,下至长沙、江浙。女人们则在家中照顾老人及其小孩。外出经商,少则数月余,多则数年才得以归家。商途遥远,风险难料,祸福相伴。守候在家的妇女们日夜担心,千里相牵,时刻期盼着心上人能早日带着商利平安归家。为祈亲人平安,家妇们每日早起去龙泉寺烧香祈祷,晚上登上崖头注目观望,风雨无阻。循着漫漫古道、悠悠河流,祈盼着商旅在外的丈夫此时出现在她们眼前。可谓是“幽梦三千里,相思一望中。”久而久之,村民们便把这崖头叫望夫台。许是这深深的情爱感动了神灵,得到神灵庇护,又或是夫妻间心灵相通,商旅们在家妻的牵挂下都能平安归来,财源广进。为了感谢妻子的牵挂之情,也为了更加的疼爱妻子,众商贾集资在望夫台建造了一栋塔形带平台的阁楼,用于保护家妻,为她们提供遮风挡雨之处。这座阁楼也是一种物化的寄托,让经商在外的男子们有了一丝安定,守候的妇女们有了一份慰藉,于是此楼也就成了他们的爱情寄托与精神家园。村民们自然而然的就把此楼称为“望夫楼”。

踏着被岁月打磨的青石小巷,看屋舍中的九曲回转,此时只感受到旧日的繁华已渗透在古村每个角落。一方庭院幽深处,原清三品官员刘绍苏故居屹立于此,这是一栋典型的湘南民居三进士建筑。中轴对称,砖木结构,青砖黛瓦,飞檐翘角,尽显清肃、华丽之气。跨过门槛,来到堂屋,一股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。屏风上的木雕精致别样、栩栩如生,让我不禁感叹古代匠人之鬼斧神工。厅堂中央还摆放着一顶精致的官轿,据说是刘绍苏当官时使用的交通工具。

继续我们的寻幽之路,远远便听见潺潺的水流声,偶尔还伴着清鸣的鸟叫,走过青石小巷,我们寻到了水流的源头,这是一口古泉,名为双龙泉,泉水清爽甘甜,四季不绝。这口泉水是村里的生命之水,既能灌溉,又能饮用,祖祖辈辈靠着这口泉水,繁衍生息。天然的泉水不受一丝污染,俯身伸手,清凉至极。泉水绕村而下,构成古村“腰前缠玉带”之景,惠泽全村。

这个秋日,漫步在板梁古村,前有青山,后有绿水,左有古舍,右有情怀。在这里,我们聆听历史声音,感受古韵文化。

责编:崔玉凯

来源:新湖南客户端

  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