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好“发展六仗”|昔日抛荒地 今日粮满仓
2023-07-05 10:57:14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永兴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王江林 | 作者:袁孔斌 邓文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57994

【永兴县融媒体中心7月5日讯】盛夏时节,行进在永兴县湘阴渡街道新湾村的山川田野间,看到昔日的抛荒地一改荒芜景象,焕发出喜人新颜。近年来,该村坚持把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,把抛荒地治理作为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关键举措,盘活村里闲置土地资源,大胆调整产业结构,有效推进了抛荒地复耕复种。

在整理后的耕地上插秧

履职尽职,把土地治理“管起来”。在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,制定了《新湾村加强耕地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排查整治工作方案》,明确责任主体、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,分类逐块,稳妥有序,引导群众清理腾退、恢复耕种。该村认真贯彻土地保护基本国策,为粮食产量实现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为严守耕地“红线”,确保粮食安全,该村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,开展乱占耕地和耕地抛荒等专项行动,推进违法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问题处置。同时,该村还制定出台加强耕地保护九条措施,涵盖耕地保护、建立田长制、科学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、统筹编制村庄规划、实行集体建设用地耕地占用计划管理、建立耕地补充责任机制、严格管制村民建房、建立违法占用耕地典型曝光和举报奖励制度等,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,确保“现有耕地一亩不能少,新增耕地一亩不能假,违法用地一寸土不能让。”

整理抛荒土地复耕复种

今年开春以来,该村高度重视耕地抛荒治理工作,在大力宣传耕地抛荒治理工作的同时,采取驻村工作队干部包村、村干部包组、组干部包户的方式,深入开展耕地抛荒情况调查,摸清抛荒耕地的具体地点、原因、面积和责任承包户姓名,区分季节性撂荒和常年抛荒等不同情况,采取引进大户承包土地等措施,促进耕地抛荒治理工作。对水利条件好的抛荒稻田指导扩种早、晚双季稻;对条件有限的抛荒农田指导种植中稻或一季稻;对不宜种植水稻的抛荒“天水田”指导改种玉米、红薯等旱粮农作物。

兴农惠农,把土地利用“活起来”。新湾村是一个典型的“八山一水半分田,半分道路加庄园”的偏僻山区,全村仅有耕地900亩。近年来,为切实保障全体村民的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,该村打出一套治理耕地抛荒的组合拳,有效提高耕地的利用率。整合项目资金,向抛荒耕地集中区倾斜,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,加大抛荒耕地复垦开发力度,着力提高耕地质量,让昔日“望天收”的耕地重披绿装。 

按照“平等协商、自愿有偿”原则,该村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将土地向种植大户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流转。通过采取大田托管、代耕代种、联耕联种等方式,将土地流转给有耕种能力的农户或经营主体耕种。着力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,构建起了以耕种收服务、农机人员技术培训、农机具维护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。全村采取“机械入股、统一派工、单机核算、定点维修”的方式,为11个村民小组提供耕种收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服务,有效破解“在家种地收益低、外出务工地抛荒、种地务工两难顾”的问题。今年,该村完成耕地抛荒治理116.3亩,对209.3亩抛荒地进行复耕复种。

正在给整理后的土地施肥

搭台补台,把土地经营“富起来”。复垦一亩地,增收半吨粮。连日来,该村采取有力举措,细化工作任务,层层压实责任,全力抓好耕地抛荒治理工作,使所有土地富起来。前不久,笔者在新湾村抛荒地复垦现场看到,三台挖掘机、旋耕机和插秧机来回穿梭,原本茅草丛生的抛荒地,转眼变成了一畦畦平静的水田和一层层绿色的稻田。“我们一边摸底调查,一边宣传恢复抛荒耕地耕种政策,引导村民自种、代种或者流转给种植大户。”新湾村党支部书记胡立华满怀喜悦地告诉我们。

粮食生产热情高涨

考虑到部分家庭劳动力不足,该村以“合作社+村集体+农户”的模式,将群众抛荒耕地交由村级专业合作社统一托管经营,确保抛荒地应耕尽耕、应种尽种。同时,以托管经营土地取得的“村集体经济增收+群众效益分红”的方式,将村集体、合作社、农户利益“绑”在一起,有效解决了“无人种地”和“谁来种地”的根本性问题,不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。如今,新湾村的抛荒地变成了村民致富的“金土地”。

责编:王江林

来源:永兴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  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