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读永兴·三候祠:秦风汉韵千年史话 道法自然厚德载物
2019-07-04 17:20:4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新湖南客户端 | 编辑:崔玉凯 | 作者:何文静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8869

道教是中国本土孕育出来的宗教,它从一种思想发展成一门学说,再演变成一派宗教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,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重要根基之一。在这金秋时节,我们“走读永兴”摄制组来到永兴县著名的道教场所“三候祠”,带你一同感受历史,体验民俗,解读道家文化。

“三侯祠”又名“汉三侯”,是永兴唯一的一所道教祠观,位于塘门口西河村森江口,距县城十多公里。说起这三侯祠的来历,据永兴县志记述:秦汉之交,西楚霸王项羽因政治需要虚尊楚国王室后裔怀王为“义帝”,利用完后强迫义帝迁居郴州并杀害。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,感怀义帝曾对自己的恩义,指派安国侯王陵、绛侯周勃和舞阳侯樊哙前往郴州凭吊义帝。三侯途径西河森江口时,因此地景色优美便泊舟停留。为纪念三侯凭吊义帝之举,当地人建立了“三侯祠”。

图片来源:银都聚集

至于三侯祠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,建筑地点也经历了几多变迁。清末民初时期,在当地大族蒋海秋的主导下将原汉三侯祠搬迁至现在的地址,此后功果不绝,影响日盛。

现下的三侯祠由正殿、东西配殿、厢房和祠门组成,祠门前立有两尊石狮,威风十足。走进大门细细打量,虽然是翻新了的模样,却无损它的古风古韵,但见飞檐画角,漆红栏杆,连绵青瓦,雕花宝炉,处处显露着道家静谧清远、朴素无为的态度。正殿陈列着雕像三尊,那便是汉三侯的神像,均头戴盔甲,身着莽袍,端坐在神龛里,神态各异,庄严威武。大殿中极引人注目的还有这四根顶梁柱上盘绕着的金色巨龙,栩栩如生,好似即将要腾云驾雾飞向天空。龙作为一种自然崇拜的图腾,是早期道家思想产生的重要文化符号,我们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、龙的传人,而黄帝崆峒问道、铸鼎炼丹的事迹又被视为道家思想的萌芽。在这四条金龙身上,我们可以窥见上古时期道家信仰的雏形,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道家思想与中华文明的血脉相融。

也许是我们的运气好,当天正巧赶上三侯祠每年一度的传统祭祀活动——金秋祭祀大典,也称人民功果大会。八方乡民正汇聚于此,请道士祭祀祈福,保佑国家繁荣昌盛、百姓安居乐业。

只见道场中间,一位道长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,吟唱着古老的曲调,正在进行祭祀祈福活动。道教的祭祀极其讲究,信徒前来拜祭时需严整衣冠,方能请香和烧香。在道教中,烧香也称为“发香”,将香点着插在香炉中,三支为一柱,称为“三宝香”。在三侯祠里上“三宝香”,其意为“清净道德香,上献三侯,祝愿弟子身体健康”。

接着便是“化纸”,并祷告曰:“今表奏真灵,谋求遂意永前程,作善降详无悋惜,福寿绵洪。”只有走完这两道程序后,才可以入正殿参拜三侯。道教朝拜礼仪不同于佛教,道教主张抱拳问候,称为“作揖”,这一礼节,数千年来一直保留着。先是稽首,双手垂伸,右手在内,左手在外,合抱成拳,举至眉际;然后双手抱拳由眉际自然随身体前俯,做俯首鞠躬状,方为礼成。其次还有叩首,也称顿首或磕头,是中国古老而典型的跪拜礼仪,以双脚、双手、头皆着于地,称“五体投地”。道教的朝拜仪式有一叩、三叩、九叩之别,一揖一叩首再一揖,谓之“一礼一叩”;一揖三叩首再一揖,称“一礼三叩”;连续三次,叫做“三礼九叩”。每逢道教的重大节日、祖师圣诞朝贺时,一般要行“三礼九叩”。

在仪式的进行中,总有四五名司礼人员从旁奏乐,罗拔、唢呐、大鼓、小鼓齐鸣,清越之声盈满一室。道教因早期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而产生了许多祭祀,而祭祀中的歌舞逐渐演变成为一种“礼乐文化”和“礼仪制度”。至今道教的音乐典籍中仍延续着一些商礼汉乐的影子。

来到三侯祠,怎能不品尝一下道家饭呢?吃道家饭是一种古老传统,每当重大节日、庙会活动时,人们在参拜结束后,都会留下来享受一餐道家饭,寓意健康长寿。道教不同于佛教,不用忌荤,不用忌口,所以道家饭也十分的丰富。来到餐厅,现场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震撼,数百人围坐在一起,谈笑风生,犹如一个大家族在会餐。他们中的好些人现在都已不住在村子里了,但为了这次金秋祭祀特意赶回来。道家的祭祀从不主张祈求升官发财,只保佑平安长寿、相邻和谐,听村民们说,他们向三侯祈求的是全村全族人的平安和福报,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,谁也不会自私的只想着自己好。就如同此刻,她们一起做菜吃饭,哪个也不会计较谁多干少干了活,谁又多吃少吃了饭,但只求有福同享,有喜同沾。

和谐、包容、淡泊、尊重,从村民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些理念,不正是道家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吗?而这也是三候祠千年传颂的智慧与厚德。

责编:崔玉凯

来源:新湖南客户端

  下载APP